2021灣區(廣東)時尚文化周-秋季開幕式上,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站(服裝服飾工作站)正式推出第三屆廣東紡織服裝非遺推廣大使。他們作為非遺時尚傳播者,將非遺元素融入設計中,讓古老的“非遺”以靈動的姿態走向更多人的生活。
從事藝術設計教學與研究30余年,具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和深厚的創作能力。近年主要從事嶺南傳統工藝研究生人才培養與粵繡創新應用研究。擔任《粵繡藝術研究》導師11年,建立粵繡研究生實踐基地多個,共培養粵繡研究生數十人,指導粵繡研究生創作作品60余幅,獲得省部級大小獎項30余項;在粵繡藝術研究探索中個人創新設計作品多個,積累了扎實的非遺人才培養與創新發展經驗。
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
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于2011年招收全日制嶺南傳統工藝美術廣繡、廣彩、陶藝等5個“非遺”?。在聚焦高層次人才培育視域下,實施了“雙師制”傳承與創新教學改革下的嶺南傳統工藝研究生人才培養,在粵繡方面共培養10屆研究生,創新作品80余幅,師生團隊參與文旅部、教育部、人社部共同實施項目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新疆哈密剌繡培訓班》的人才培養,共創新作品500余幅,粵繡研究生經典創新作品榮獲了《第21屆“虎門杯”國際青年設計(女裝)大賽金獎》等多個獎項,“非遺”發展與研究論文與創新作品發表等。
運用中國吉祥如意的鳳凰圖騰元素,以鳳舞九天的色彩渲染,將中國圖騰與傳統元素的巧妙融合,幻化出時尚優美的鳳凰意境,突出色彩斑斕的吉祥寓意,以經典、簡約的時尚造型為主體,運用粵繡經典刺繡工藝與裝飾表現技法,搭配時尚優美的配飾,將粵繡應用于時尚、奢華的服飾創新實踐,體現非遺粵繡藝術理念下的時尚服飾設計。
問 答 Q & A
Q:作為設計師,您是怎么看待“非遺”與“時尚”的關系?
A:“非遺”是文化自信的基礎,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、博大精深,如何尋找非遺傳統工藝中的DMA ,將傳統美與時尚美的有效融合,體現傳統與時尚的共性美,既要運用現代語言的詮釋,又要符合當下傳統與時尚的審美情趣,創新而不失傳統、也不失時尚,傳承與創新。
Q:作為廣東紡織服裝非遺推廣大使,和我們分享一下您未來在非遺板塊的工作展望?
A: “非遺”是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沉淀的一顆明珠,蘊含著人民智慧的結晶和地域文化的精髓,高校肩負著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弘揚職責,具有教育資源、科學研究、人才培養、信息傳播、知識創新等方面的優勢。我認為“非遺”傳承,重要的是人才培養與社會推廣,傳承是途徑,創新是動力,如何資源整合與人才引導?如何實現傳承效率與創新作用機制?如何將作品變成產品、形成商品?讓“非遺”文化家喻戶曉。
作為非遺推廣大使,更應該立足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,實現文化自信下的非遺活態傳承。做“非遺”傳承的踐行者,做“非遺”創新發展的奉獻者,這是我們的使命與擔當。
>>進入2021廣東時裝周-秋季專題